回到首頁聯絡我們
靈凡宮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活動花絮 服務項目 詩經分享 詩詞文章 動植物導覽
會員登入
零凡宮 靈凡宮部落格
 龍年到鴻運到
攝影比賽
科技紫薇網
 
new

變側異腹胡蜂

*****黃老師被胡蜂叮咬了.據說被螫到了30多針.原因是路過肩膀不小心碰了一下.激怒了蜂群.大批蜂群直接攻擊後頭部及手臂.哪知築巢築得這麼低,不小心就碰到了,當手臂刺痛時才驚覺遭到蜂螫。疼痛指數真的是破錶了.己引起全身過敏反應.頭暈目眩.紅腫.刺痛. 還好有趕快盡速就醫施打破傷風與抗過敏藥劑.被螫了三十多針是會有生命危險的.幸無大礙.平安無事.真是不幸中的萬幸.感謝靈凡眾神佛的祐護. (據觀察此蜂窩----黃老師應為變側異腹胡蜂所叮咬) 蜂---身具毒針頗具攻擊性.常群體出動,聲勢煞是驚人.螫死人已經不是新聞.因此在野外遇到蜂類總是要特別謹慎小心.尤其要注意附近周遭環境有無蜂窩存在並(小心蜂出沒) 「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」啦....... 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毒蛋白,它具有的危險性可分兩方面來說,一是被針螫的部位會發生紅腫、奇癢或刺痛,如果是身體有過敏體質,可能會連帶引起過敏反應;其次,蜂毒的成份可能引起頭部暈眩、呼吸困難,甚至於氣喘、休克等,有心臟病或氣喘疾病者就有可能因此而喪命。 大型的胡蜂常被俗稱虎頭蜂。它們的螫針沒有倒鉤,所以沒有留下。一般人沒有過敏性體質,一兩天就會消腫。以長腳蜂及變側異腹胡蜂這兩種小型胡蜂最有可能。[各種蜂類] ◎[長腳蜂]:Polistes tenebricosus. (胡蜂科) 中小型,外觀近似棕長腳蜂,但體型較小,本種體長 20 -26m m,體色紅褐色, 前胸背板紅褐色,上緣具黑色的斑紋,腹部紅褐色,腹部各節具黑色斑紋,斑紋比棕長腳蜂發達。 ◎[變側異腹胡蜂]:體型比其他長腳蜂細長。常見築巢於葉片下方。體色為黃褐色。腹部前半細長、後半較圓。膜翅目,胡蜂科,體長約1.2~ 1.7公分,身體體色為黃褐色;體型較其他的長腳蜂細長。最主要的特徵在於背上盾形的地方有著兩條黃紋,腹部前方具細腰身,後方則較圓滑,是一種外觀漂亮討喜的虎頭蜂。蜂巢的形式像長條形果實(葡萄)。成蜂除了冬季之外,全年皆可以看見,變側異腹胡蜂也是屬於晝行性的昆蟲,除食用花蜜外,亦攝食水果、小動物,是雜食性昆蟲。變側異腹胡蜂在臺灣主要分布於低、中海拔山區。牠通常在低矮灌木叢中築巢,但通常蜂群的數量卻不多,往往只有數百隻而已,受震動或是騷擾的時候,會有少數工蜂出擊。變側異腹胡蜂的蜂巢像一串倒掛的金黃色葡萄串,一串串隨風搖曳,看起來十分的漂亮,但是靠的太近的話,還是有可能會被螫到,如果被牠們螫到的話,那可是會比被黑腹虎頭蜂螫到還痛,而且還會痛半天以上。 變側異腹胡蜂: 學名 :Parapoliybia varia 英文名:Greater banded Hornet 目名:膜翅目 科名:胡蜂科 外觀特徵:體長約1.2~1.7公分,身體體色為黃褐色;體型較其他的長腳蜂細長。變側異腹胡蜂最主要的特徵在於背上盾形的地方有著兩條黃紋,腹部前方具細腰身,後方則較圓滑,是一種外觀漂亮討喜的虎頭蜂。蜂巢的形式像長條形果實(葡萄)。 生活習性:成蜂除了冬季之外,全年皆可以看見,變側異腹胡蜂也是屬於晝行性的昆蟲,除食用花蜜外,亦攝食水果、小動物,是雜食性昆蟲。變側異腹胡蜂在臺灣主要分布於低、中海拔山區。牠通常在低矮灌木叢中築巢,但通常蜂群的數量卻不多,往往只有數百隻而已,受震動或是騷擾的時候,會有少數工蜂出擊。 體色黃色至橙褐色,體型狹長,中胸背板有2條黃色的縱紋,後緣具黃色橫紋,腹部具細腰,腹錘有4條黃色的橫帶。本種屬於胡蜂科長腳蜂亞科,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,常在低矮的灌木叢葉背築巢,春季雌蜂於葉背築新巢,到了秋季蜂巢會變得很大,巢形呈長型略扁,一層層擴增垂掛樹枝,型態像牛舌俗稱牛舌蜂,但巢的形狀及大小各異,當蜂巢受到騷擾時所有停棲於巢的蜂會群起震動嚇阻敵人入侵,氣勢十分壯觀。本屬有3種,另2種為 印度異腹胡蜂 Parapolybia indica (Saussure, 1854) 叉胸異腹胡蜂 Parapolybia nodosa van der Vecht, 1966 蜂毒的危險: 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毒蛋白,它具有的危險性可分兩方面來說,一是被針螫的部位會發生紅腫、奇癢或刺痛,如果是身體有過敏體質,可能會連帶引起過敏反應;其次,蜂毒的成份可能引起頭部暈眩、呼吸困難,甚至於氣喘、休克等,有心臟病或氣喘疾病者就有可能因此而喪命。 蜂螫的防範: 若要防範虎頭蜂的攻擊,可以注意下列六件事: 一、碰到在外巡邏的工蜂或採食蜂,若無法正確判斷牠是否為虎頭蜂,絕不要太接近觀察或騷擾牠。 二、居家或校園附近發現蜂巢,應即早請消防隊處理,沒有完善的裝備切勿自行捕捉。 三、郊外踏青盡量不要噴抹香水,以免讓虎頭蜂誤認為是花朵香味而接近。 四、登山時應利用便道前進,以免誤闖虎頭蜂的警戒範圍,或誤踩虎頭蜂窩,因為有些虎頭蜂是在地底築巢的,例如台灣大虎頭蜂。 五、若遇見單飛的虎頭蜂在周遭盤旋,表示你已接近牠的警戒範圍,絕不要揮趕或騷擾牠並盡速遠離,以免牠發出訊息而招來群蜂攻擊。 六、若不甚遭虎頭蜂針螫,應盡速就醫施打破傷風與抗過敏藥劑,蜂毒的潛伏期可達二到四天,必須隨時注意身體不適反應,並可用冰敷降低紅腫的症狀。 1.辨認螫的來源,大多數的蜜蜂只能螫一次,但黃蜂、胡蜂等蜜蜂可以一再的螫人,某些蜜蜂還會吸引一大群同伴來襲,因此千萬要小心。 2.被蜜蜂螫到應盡快剔除螫針,但注意勿擠壓螫針或毒囊,以免釋出更多的毒液。 3.以肥皂或殺菌劑清洗傷口。 4.冷敷傷口不但可紓解疼痛,還能止痛。 5.熱療也能止痛,可拿個吹風機對準傷口吹風。 6.弄濕傷口後,用阿斯匹靈錠搓磨,可中和毒液中的某些發炎物質。 7.將阿摩尼亞,即氨水塗在傷口上可迅速止痛。 8.可將碳酸氫鈉混水製成糊狀敷在傷口。 9.將活性碳粉加水調成糊狀,塗在傷口可迅速吸收傷口的毒素,達 消腫止痛的功效,但要保持活性碳粉的濕度才能發揮功效。 10.要預防螫傷應穿淡色服裝,勿擦香水,也可增加鋅的攝取量。 11.被一群蜜蜂追趕時,可跑進室內或跳入水中,進入樹林也是一個好方法,因為蜜蜂在樹叢中不易追趕獵物。 12.使用松節油也可防蜂。 蜜蜂螫傷急救步驟: 1.用針或刀片將蜂針挑出。 2.勿用手指擠壓患處。 3.用肥皂水洗患部。 4.冰敷患部,以減少疼痛,降低毒液吸收速度。 5.若有抗組織胺劑,可改善不適症狀。 6.若患者對!螫咬產生明顯的過敏反應(如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暈眩神智不清),則另須在螫咬處上兩寸處綁上手巾,以防止靜脈回流。 7.儘速送醫。 台灣有7種毒性較強,被稱之為虎頭蜂的胡蜂科種類,包括黃腰虎頭蜂、黑腹虎頭蜂、黃腳虎頭蜂、台灣大虎頭蜂、黑尾虎頭蜂、擬大虎頭蜂和威氏虎頭蜂。虎頭蜂具有的共同特徵,包括頭部的比例極大、嘴部大顎強而有力,主要以捕捉其他昆蟲來哺育幼蟲,同時均具有較強的毒性和攻擊性,若遭遇叮咬,甚至有致命的可能性。牠們都是屬於社會性的群居昆蟲,所有的個體都由一隻女王蜂所產生,其餘大部分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工蜂,則負擔起尋找食物和修補建造蜂巢的角色。虎頭峰的蜂巢是由咀嚼後的樹皮纖維所組成,蜂巢的大小會隨著蜂群數量的增加而向外擴張的越來越大。牠們在低溫來臨前的秋季會變得極敏感,對於靠近蜂巢周圍的人們會整群飛出攻擊,相當具有危險性! 食性: 虎頭蜂很擅長獵捕其它小昆蟲,並嚼碎獵物以肉泥哺育幼蟲;成蟲則是以花蜜、樹汁及腐果為食。 一般人只要看到不是蜜蜂的蜂類,都會直接判斷為虎頭蜂,其實並不盡然,有些是細腰蜂,有些屬於土蜂,有些則是胡蜂;那麼,到底什麼才是虎頭蜂呢? 從生物分類學的觀點來看,虎頭蜂跟一般常見的蜜蜂、螞蟻算得上是親戚,因為牠們都被歸類於「昆蟲綱─膜翅目」,最大特徵是牠們擁有兩對半透明的「膜質翅膀」,以及很發達的口器─「大顎」,對這些小昆蟲而言是非常孔武有力的。如果再細分下去,虎頭蜂是歸屬於「膜翅目─胡蜂科」,大多數的胡蜂其體型都較螞蟻、蜜蜂大得多,而在台灣有七種毒性較強的都被直接命名為虎頭蜂,包括黃腰虎頭蜂、黑腹虎頭蜂、黃腳虎頭蜂、台灣大虎頭蜂、黑尾虎頭蜂、擬大虎頭蜂、威氏虎頭蜂等七種。 至於牠們會被稱為「虎頭」蜂,主要是因為牠們的大顎孔武有力、毒性強,相貌驚人且專門獵捕其他昆蟲為食或用以飼育幼蟲(肉食性),牠們就像哺乳類中的老虎一般兇猛而有如此稱號。另一種名稱是「大黃蜂」,主要與牠的體型較大,且身體花紋多具明顯的黃色、橙色有關。由於胡蜂類的體型較大,且毒性較蜜蜂強,因此屬於「膜翅目─胡蜂科」者都被廣泛地稱為虎頭蜂。 常見的蜂類及螞蟻類,在昆蟲的分類學中都屬於節肢動物門(Arthropoda)、昆蟲綱(Insecta)、膜翅目(Hymenoptera),她們的主要特徵是隻翅呈膜質。全世界的膜翅目昆蟲約有十二萬種,是昆蟲綱中的第二大目。虎頭蜂(hornet)屬胡蜂科的胡蜂亞科(Vespinae)、虎頭蜂屬(Vespa)。全世界有二十三種虎頭蜂,台灣有七種。 一、台灣產七種虎頭蜂 1、威氏虎頭蜂 學名:Vespa wilemani 分布:分布於中、高海拔1500-2,500公尺地區。 體長:雄蜂2.1-2.2公分,工蜂2.0公分。 特徵:頭、胸部為暗紅褐色;腹部以黑色為主,腹部背板第一、二、三緣有黃色帶紋,第四節背板金黃色,帶為重要特徵。腹部腹面第二、三、四節有黃色斑紋。 2、姬虎頭蜂 學名:Vexpa ducalis(Vespa tropica) 別名:雙金環虎頭蜂;黑尾胡蜂。 分布:主要分布於低、中海拔500-1,500公尺地區,高海拔零星分佈。 體長:雌蜂3.6-3.8公分,雄蜂3.0-3.2公分、少數2.6-3.0公分,工蜂3.6-3.8公分、少數3.2-3.8公分。 特徵:腹部每一、二腹節為暗黃色、並有一黑色環帶,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,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。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,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。 3、擬大虎頭蜂 學名:Vespa analis 別名:正虎頭蜂(台語);小型虎頭蜂。 分布: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,000-2,000公尺地區,高、低海拔都有分布。 體長:雌蜂2.6-3.2公分,雄蜂2.3-2.6公分,工蜂2.2-2.7公分。 特徵:外形酷似中華大虎頭蜂,但是體型較小,腹部暗黑褐色,末端節呈黃色。 4、黃腰虎頭蜂 學名:Vespa affinis(V. formossana) 別名:黃腰仔、三節仔(台語);黑尾虎頭蜂;台灣虎頭蜂。 分布:主要分布於海拔1,000公尺以下地區,也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。 體長:雌蜂公分,雄蜂分分,工蜂2.2-2.8公分。 特徵:腹部第一、二節為金黃色,後半部其餘名節為黑色。極易辨認。 5、黃跗虎頭蜂 學名:Vespa velutina 別名:黃腳仔、花腳仔(台語);黃腳虎頭蜂;赤尾虎頭蜂;凹紋胡蜂。 分布:分布於中海拔1,000-2,000公尺的山區,高、低海拔都普遍分布。 體長:雌蜂2.9-3.1公分,雄蜂2.1-2.3公分,工蜂2.0-2.2公分。 特徵:體表有絨毛,腳跗節明顥的淺黃色。因此有黃腳虎頭蜂及赤尾虎頭蜂的別名。 6、中華大虎頭蜂 學名:Vespa manderinia 別名:土蜂仔、大土蜂(台語);台灣大虎頭蜂;中國大虎頭蜂;金環胡蜂;大虎頭蜂。 分布: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,000-2,000公尺山區,高、低海拔零星分布。 體長:雌蜂5.0公分,雄蜂3.9分分,工蜂4.0公分。 特徵:體表絨毛較少;頭部淺黃褐色;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,末端數節呈黃色。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。 7、黑絨虎頭蜂 學名:Vespa basalis 別名:黑尾仔、雞籠蜂(台語);黑腹天鵝絨虎頭蜂;黑腹虎頭蜂;絨毛胡蜂;黑虎頭蜂。 分布: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,000-2,000公尺山區,少數分布於高、低海拔地區。 體長:雌蜂3.0-3.2公分,,雄蜂2.1-2.3公分,工蜂2.0-2.2公分。 特徵:體表密生絨毛;胸部背板紅黑色;腹部深黑色。 二、虎頭蜂的攻擊行為 按照郭及葉(1987)區分,以人們接近蜂巢距離5公尺就有攻擊行為,屬於第一級。2-5公尺有攻擊行為,屬於第二級。0.3-2公尺有攻擊行為,屬於第三級。0.3公尺以內有攻擊行為,屬於第四級。必須觸及蜂巢才有攻擊行為,屬於第五級〔表1〕。級數愈少,攻擊性愈強。 1.虎頭蜂的食物是什麼? 虎頭蜂是雜食性的,它除了吃植物,也會吃動物,甚而捕捉蜜蜂為食
被叮咬的黃老師的手
被叮咬的黃老師的手

(拍自靈凡宮自家花園裡的蜂巢)變側異腹胡蜂,受到騷擾時停棲於巢的蜂會群起震動
(拍自靈凡宮自家花園裡的蜂巢)變側異腹胡蜂,受到騷擾時停棲於巢的蜂會群起震動

變側異腹胡蜂,巢型長型略扁垂掛樹枝,型態像牛舌餅,俗稱牛舌蜂
變側異腹胡蜂,巢型長型略扁垂掛樹枝,型態像牛舌餅,俗稱牛舌蜂

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毒蛋白,它具有的危險性可分兩方面來說,一是被針螫的部位會發生紅腫、奇癢或刺痛,如果是身體有過敏體質,可能會連帶引起過敏反應;其次,蜂毒的成份可能引起頭部暈眩、呼吸困難,甚至於氣喘、休克等,有心臟病或氣喘疾病者就有可能因此而喪命。
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毒蛋白,它具有的危險性可分兩方面來說,一是被針螫的部位會發生紅腫、奇癢或刺痛,如果是身體有過敏體質,可能會連帶引起過敏反應;其次,蜂毒的成份可能引起頭部暈眩、呼吸困難,甚至於氣喘、休克等,有心臟病或氣喘疾病者就有可能因此而喪命。

靈凡宮的花園裡摘下了胡蜂的蜂窩.是因黃老師無意間走過.不小心被螫到了才發現的.卻也因此付出了被螫三十多針.疼痛的代價.
靈凡宮的花園裡摘下了胡蜂的蜂窩.是因黃老師無意間走過.不小心被螫到了才發現的.卻也因此付出了被螫三十多針.疼痛的代價.


.瀏覽人數:
版權所有 2012 靈凡宮 © All Rights Reserved.
服務電話:04-23327370、04-23393090、0910543955
地址:台中市霧峰區萊園路141巷80弄8號
Google Map
更多最新消息 更多活動花絮 回到首頁